
贵阳的文昌阁位于老东门的月城上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先后在清康熙八年(1669)、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、雍正年间(1723年至1735年)、乾隆六年(1741年)重建维修。文昌阁现存的建筑布局形成于清嘉庆五年(1800年),之后在道光元年(1821年)、二十二年(1842年)进行过维修,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。1976年夏,造于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的铜质阁楼宝顶又被雷击落,局部也受到损害(现收藏于文昌阁第二层内)。1982年开始全面修复,至2003年完成修复工程。 文昌阁坐东向西,高约20米,共有三层。底层为四方形四角,面阔11.47米、进深11.58米、檐高5米。二、三层为九方九角,二层檐高3.8米、三层檐高3.6米,九个角的划分是将四周四等分后,再将正面(西面)一条弧三等分、其余三条弧二等分,从而形成一个不等边而又有规律的九边形。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原是天文历法中星官的名称,后衍生为主管功名利禄的神,是古代读书人崇祀的神。为了表示对这位主宰功名利禄之神的崇敬,文昌阁的建筑结构都与数字“九”相关:二、三层楞木各9根、屋顶9角、柱54根、梁81根,均为9的倍数,因为我国古代认为九是“阳数”,是数中最大者。据称,贵阳文昌阁的这种建筑结构在贵州省内仅有两例,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。 |